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 院长信箱
中国艺术报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从鲁艺到鲁美,“为人民而画”的时代印记展厅外“站立”的“纸片人”展览现场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共中央指挥鲁迅艺术文学院进发东北,将延安的文艺火种传至白山黑水间。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鲁艺于沈阳正式复校;历经多次沿革,1958年7月,鲁迅美术学院在沈阳成立。鲁迅美术学院校园至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延安走来”——从延安到东北,鲁艺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创作了大批经典艺术作品,培养了大量文艺工作者;20世纪50年代鲁美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市防汛纪念碑、70年代创作的沈阳中山广场群雕、90年代完成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和外墙组雕,组成了鲁美不可磨灭的艺术记忆。而今回望从“鲁艺”到“鲁美”的辉煌历程,鲁迅美术学院选择了另一个呈现视角——连环画。5月16日至6月8日,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联合主办,延安文艺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鲁迅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承办的2024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时代印记·为人民而画——鲁艺连环画文献研究展”全国巡展首展亮相延安文艺纪念馆。不曾雕琢,反而更好“87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延河水畔、宝塔山下,鲁艺前辈们高擎中国新文艺大旗,开启了中国革命文艺教育的新纪元。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鲁艺先辈们以木刻刀为剑,以油印滚筒为旗,将木刻连环画化作启蒙的火种——粗粝的线条在黄土地上生长,朴拙的构图于窑洞灯火中淬炼,那些印在马兰纸上的黑白史诗,既是文化普及的舟楫,更是思想觉醒的惊雷。”鲁迅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双丽说。“时代印记·为人民而画”展览从沃渣、胡一川、华君武、彦涵、古元等从延安鲁艺走来的艺术家的作品“出发”,以历史文献、创作草图、绘画手稿、研究笔记、连环画出版物等近300件展品,向观众呈现出一代代鲁美人对鲁艺精神的承继,系统梳理了自延安鲁艺起至东北鲁艺、东北美专、鲁迅美术学院的几代鲁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史料文献的整理与呈现,展现鲁艺人传承鲁艺精神、坚持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践行“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在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林看来,展览“让沉默画种重新焕发新的意义,能够给当代连环画创作者以新的启发”。据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次展览项目负责人齐鑫介绍,展览从400本连环画里选了约100本加以呈现。彦涵的《翻身前后》呈现出一部人民翻身史,《独胆英雄白志贵》是古元任《东北画报》记者时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尤劲东画出《人到中年》的陆文婷所代表的普通工作者的美好情操……还有王绪阳、贲庆余笔下对《我要读书》的渴望,许勇、顾莲塘、赵奇描绘《嘎达梅林》的赤诚,李晨塑造《红嫂》的凛然——这些鲜明跃动的艺术形象,不仅是时代的注脚,更是人民精神图谱的永恒拓印。“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沈嘉蔚、王兰的连环画《西安事变》,展览中能看到他们在创作中选用硬纸托底再画,在前期素材收集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照片并绘制大量速写,老一辈艺术家的认真可见一斑。”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吕昊霖说。从延安木刻的红色基因到新时代的丹青画卷,鲁艺人的画笔始终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脉搏上跳动。从东北鲁艺的烽火薪传,到改革开放的笔墨新章,一代代鲁美人将“艺术为人民”的信念注入笔尖、融入画纸。“我们选择回到延安作为本次展览的启航之地,正是为了在鲁艺精神的发源地重拾初心,让艺术创作的根脉再次深扎进黄土地的厚重历史中,是鲁艺人向‘文艺为人民’传统的深情致敬。”赵双丽说。评论家董冰峰认为,浓厚的图像化、档案化氛围是本次展览的特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展策展人蔡萌介绍,以“创作策展”方法呈现的这个展览,希望发现在“鲁艺—鲁美”的发展过程中未被深入研究的优秀艺术家,并希望拓宽观众对连环画的认知,将延安的精神、鲁美的价值、连环画的朝气传递给观众。他特别提到:“很多连环画作品出自艺术家青年时的手笔,带着一股子冲劲与朝气,不曾雕琢,反而更好。”没有“科技”,全是“狠活”“时代印记·为人民而画”展览不仅是一个连环画展览,还是一个俭约的展览——展厅外“站立”的很多“纸片人”,是不同年龄段观众都非常熟悉的连环画形象;步入展厅,瓦楞纸做的“时空舱”,立刻带领观众走入“鲁艺—鲁美”的时空。展览中大量使用了瓦楞纸展柜和桌椅,材料环保、视觉清新,可以短时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如布展时一位工人所言,展览“没有‘科技’,全是‘狠活’”。“我们的设计用瓦楞纸等材料,在展览中呈现出‘陕北+东北’的气息。”展览空间设计师孙华说。据齐鑫介绍,展览希望呈现连环画与文学、电影、摄影等其他文艺门类的联系,“用连环画书籍的封底作展品图说,信息一目了然,减少人为设计的元素干扰,让展品的气息更加连贯”。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陈树中看来,展览中所呈现的大量连环画作品、创作小样、写生图、文字记录、照片、废稿、书籍、反转片等“需要处理的图像文字资料工作量非常大,也是对策展方的挑战”。“重要的不是怀旧,不是纪念,而是启发。”蔡萌说。这些带给业界和观众的“启发”在延安首展后,还将巡展至成都、合肥、淮安、哈尔滨——这些地点都与1945年后鲁艺人在全国“开枝散叶”的过程相关——最后展览将“回到”鲁迅美术学院,以“时”“空”的双重意义呈现展览的“时代印记”。“每个巡展地的展场气场都不一样,我们要依据展厅、城市的人文属性来调整,因此将会呈现6个不同的展览——这些都是挑战。”蔡萌说。在赵双丽看来,此次展览不仅是对“艺术为人民”初心的回望,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播种:“当文献研究连接起历史厚度与当代创新,当巡展足迹丈量着文化根脉与时代气象,我们正以实际行动回答着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命题。”(作者:张亚萌)南戏“如何画”?琵琶记(纸本设色) 谢子静近日,由温州市委宣传部、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主办,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承办的“戏从温州来:宋韵南戏——中国画创作研究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作为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和温州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展览邀请到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专家俞为民、一级编剧张思聪、一级美术师戴宏海担任学术指导,汇聚了浙江各地70余位艺术家的80余幅作品、近代画家关良先生的20件戏曲主题作品,以及温大师生团队创作的系列戏曲文创作品。“宋韵南戏中国画创作交流会”同期举办。俞为民指出,南戏在北宋中叶形成的“戏文”体系,不仅开创了“生旦净末丑”的角色体制与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更构建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核心美学范式。这种奠基性价值,使得南戏成为解读中国戏曲文化基因的密码——正如京剧、越剧等后世剧种虽历经流变,却始终未能脱离南戏奠定的表演体系与叙事逻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则从地域文化基因的角度切入,分析温州“山海相济”的地理环境如何成为南戏的“文化保险箱”:封闭的山水格局保留了古戏台的活态演出传统,而温州的商业文明又孕育了戏曲文本中世俗化、生活化的审美取向。这种双重维度的考证,为展览确立了“从学术研究到艺术创作”的底层逻辑——唯有先厘清南戏“是什么”,才能回答“如何画”。戴宏海提出,戏画不是舞台摄影,而是戏曲精神的笔墨显影。在他看来,戏曲的“写意性”与中国画的“笔墨性”存在天然共鸣: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是空间写意,画面中的“以线立骨”是笔墨写意,二者皆需在“似与不似之间”捕捉神韵。浙江省画院人物画研究所所长罗小珊带领团队尝试突破传统人物画的窠臼,将工笔重彩与当代构成主义结合——如张驰在作品中以古戏台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古朴民居及参天古树,以没骨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高天宇则在作品中融合了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元素,将戏曲舞台、观众席和表演场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旨在重现宋代生活的韵味。这些创作路径打破了“戏画必画舞台”的思维定式,将戏曲的程式动作、服饰纹样、舞台空间转化为绘画的笔墨语言、色彩体系、构图法则。策展方发现,年轻观众对《南戏人物谱》中的角色形象和水袖功表现出强烈兴趣,这印证了戴宏海所言“传统艺术的传承不是复刻,而是激活其内在的现代性因子”。当画家们放下对“还原舞台”的执念,转而聚焦戏曲中蕴含的情感共性(如忠孝、情爱、生死),作品便超越了地域文化局限,成为可被普遍理解的视觉叙事。杭州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彭德以关良戏曲水墨画的当代接受过程为例,指出油画的写实性、版画的概括性、数字绘画的交互性,皆可成为南戏视觉传播的新载体。这种跨媒介思维,在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与浙江传媒学院的初步合作中已见雏形——双方正尝试将展览中的经典画面转化为动画分镜,以动态水墨重现“唱念做打”的韵律美。在展览展陈方面,策展团队设置了“戏画打卡点”,邀请观众模仿画中人物姿态拍照,意外收获了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降低认知门槛,提升参与感”,正如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罗汉在研讨会上提到,拍卖市场对戏曲题材作品的青睐,本质上是文化符号的价值重估。当南戏从学术典籍走向视觉图像,从舞台表演变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化产品时,其传播半径便突破了地域与年龄的限制。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从来不是单向的“保护”或“创新”,而是在历史记忆与现代审美之间搭建桥梁。当毛建波说“戏从温州来,更要走向天下”时,所道破的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自信,更是对中华文明开放性的深刻体认。本次展览分别从传承、演变、发展、转化和回眸等角度,探索了中国画与南戏的跨艺术形式融合,不仅是一次艺术成果的呈现,更是对传统文化当代生存方式的深度叩问,激起了对南戏文化传承中“根脉守护”与“创新破圈”的多维思考。当古老的戏曲基因遭遇现代视觉语法,当地域文化试图突破地理边界时,我们需要在历史纵深与时代语境中寻找平衡的支点。谢子静系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院长,梁腾系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美术馆运行中心主任(作者:谢子静 梁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创作探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黑白木刻)戴政生 黄静戴政生、黄静创作的黑白木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表现了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情况。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制定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业六十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史实依据。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发扬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充满了正能量和精气神。这幅宽5.1米、高3.4米的作品整体以重深色调为主、灰浅色调助力,形如一面墙,给人以浩荡而向上的观感。在这种“高、大、厚、重”中,创作者戴政生、黄静极力释放视觉空间的冲击力,以达到让图式“持续扩张”的效果。创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戴政生来说有着异于常人的条件。他生长在雄浑壮美的巴山蜀水中,从小接触古朴的民间传统文化,四川盆地温润的地理环境滋养着他的心灵;渠江、嘉陵江蜿蜒清澈的河水陶冶了他的情怀;大巴山的厚重苍茫、长江三峡的险峻伟岸铸就了他的气质和秉性;大足绵延千年的石刻艺术、三星堆奇异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给他以滋养,让他的艺术创作具备独特的生命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塑造的多个人物,各具神形,可以说每个形象的原型在作者戴政生脑海里都有储存。这来源于他青年时代生活的体验,来源于他在四川省平昌中学任教时到大巴山地区写生考察的积累,来源于他在全国各地采风写生调查研究后的充实。而他插队时对村支书、村民、伙伴的记忆,也都成了他塑造人物形象的丰富资源。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作品命题、构思的规定性,众多人物组织的复杂性,版画的语言塑造、翻版木刻、刀法创新、印刷等程序艰巨繁重,时时考验着版画家的脑力、精力、体力和对材料性能的掌控能力。创作过程中,素描木刻转换度、印刷合成精准度、持续工作劳动强度,是一道又一道必须迈过的坎。因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沁润了戴政生和黄静的心力才智。素描草图是加法:在白纸上用笔和墨不断增加线条组成的灰色形体和空间,不断修改人物形象;木刻是减法:用刀刃不断去掉画面里没有内容的空白处,用刀痕组成只属于木刻形象的形体和空间。木刻以刀代笔,概括性强且不可逆。因此,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气呵成,不是一件易事。在综合多种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后,戴政生力争让每一件黑白木刻版画都走进新的艺术天空。他把钢笔草图放大为素描全图,最终制作成黑白木刻版画的图式又是一种艺术上的蝶变。与版画相比,素描稿人物形象表情细腻、场景细节丰富,画面组合要“温和”得多。而在进行木刻的再创造上,又以刀法的粗犷、凝重、酣畅、留白,让画面富有视觉张力。其运用的“大刀阔斧”技法及锯齿运“笔”、阴阳交错的手法,是持续探寻黑白木刻大写意手法的表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动人之处,亦在于用黑白木刻语言塑造了不同人物的真实、亲切和自然的神态。男人坚实的身躯、小孩稚嫩的脸庞、老人期待的眼神,以及在温暖阳光下,严肃和谐的群众大会氛围,让人触景生情、过目难忘、思绪万千,画家以沉浸式的代入感还原了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作者:泥文)岳黔山中国画作品展亮相石家庄铁石身(纸本水墨) 岳黔山岳黔山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他的传统笔墨功底深厚、审美意趣现代,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写意画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精神。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河北省文联、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联合主办的“黔山墨境——岳黔山中国画作品展”巡回展第二站在石家庄市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岳黔山中国画作品82件,涵盖其近40年的代表性创作,既有如《太行云起》《云开太行》等气势磅礴、展现北方山川雄浑壮阔的巨幅山水;又有如《秋荷》《榴园清秋》等生机盎然、以大写意手法捕捉自然万物神韵的花鸟佳作。展览既是他创作成就的一次系统梳理,也是他艺术思想理念的集中呈现,同时折射出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学院生态和创作生态。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他的艺术实践与教学理念紧密相连,通过在教学与研究领域沉潜问学,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中国美术事业培育了大批人才。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认为,岳黔山是一位富有文化理想和艺术信念的画家,多年来积极参与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组织的采风写生创作和研讨交流活动,自觉以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这次展出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他立足时代、勤奋耕耘、不断创新的艺术精神,也看到他不懈探索的丰硕成果。中国美协副主席、河北省美协主席祁海峰认为,岳黔山既扎根传统,又充满现代探索精神。他的作品画面构图巧妙,大开大合,技艺精湛,体现出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更在精神层面上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作者:大海)蒋长虹粉画作品捐赠展在苏州举办我的路之二(粉画)蒋长虹4月26日至7月28日,“春天的纪念”——蒋长虹粉画作品捐赠展在苏州杭鸣时粉画艺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蒋长虹的121件作品,五彩斑斓的色彩描绘出世间万物的复苏与繁荣,近乎圆满地呈现了蒋长虹对粉画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独特见解。蒋长虹(1964-2019年)于198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生前任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分为“当爱绽放时”“充满回忆的家”“沿路的风景”“我的灵魂在歌唱”4个章节,作品和文字资料皆源自蒋长虹遗孀王晓梅的慷慨捐赠,她捐出了蒋长虹生前精心创作的170件粉画作品。“他是2019年春天去世的,但直到去世前还在创作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2018年病重时的创作,颜色特别灿烂,可他的生命却走向了尽头。所以我要把他的作品留在这个世界。他曾说自己的作品是‘奋斗之花’,他确实是在用有限的生命让‘奋斗之花’绚烂绽放。”王晓梅深情回忆。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杨文涛坦言:“蒋长虹的作品毫无做作的技法痕迹,而是彰显出生命的本真,恰似一位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少年,充满仁爱、和平、良善与平实。在他的艺术中,人们能看到一种纯粹的、不矫揉造作的美。”“蒋长虹的作品此前在杭鸣时粉画艺术馆举办的群展中展出过;我们以前做双人展、群展比较多,而此次展览也是我们举办的首个艺术家个展,王晓梅慷慨捐出的170件作品将鼓舞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投身艺术创作。”杭鸣时粉画艺术馆馆长叶蓓蓓表示。(作者:德加)图文:风雅服务艺术团初审:石建林终审:叶如芳
中国艺术报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从鲁艺到鲁美,“为人民而画”的时代印记
展厅外“站立”的“纸片人”
展览现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共中央指挥鲁迅艺术文学院进发东北,将延安的文艺火种传至白山黑水间。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鲁艺于沈阳正式复校;历经多次沿革,1958年7月,鲁迅美术学院在沈阳成立。
鲁迅美术学院校园至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延安走来”——从延安到东北,鲁艺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创作了大批经典艺术作品,培养了大量文艺工作者;20世纪50年代鲁美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市防汛纪念碑、70年代创作的沈阳中山广场群雕、90年代完成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和外墙组雕,组成了鲁美不可磨灭的艺术记忆。
而今回望从“鲁艺”到“鲁美”的辉煌历程,鲁迅美术学院选择了另一个呈现视角——连环画。5月16日至6月8日,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联合主办,延安文艺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鲁迅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承办的2024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时代印记·为人民而画——鲁艺连环画文献研究展”全国巡展首展亮相延安文艺纪念馆。
不曾雕琢,反而更好
“87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延河水畔、宝塔山下,鲁艺前辈们高擎中国新文艺大旗,开启了中国革命文艺教育的新纪元。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鲁艺先辈们以木刻刀为剑,以油印滚筒为旗,将木刻连环画化作启蒙的火种——粗粝的线条在黄土地上生长,朴拙的构图于窑洞灯火中淬炼,那些印在马兰纸上的黑白史诗,既是文化普及的舟楫,更是思想觉醒的惊雷。”鲁迅美术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双丽说。
“时代印记·为人民而画”展览从沃渣、胡一川、华君武、彦涵、古元等从延安鲁艺走来的艺术家的作品“出发”,以历史文献、创作草图、绘画手稿、研究笔记、连环画出版物等近300件展品,向观众呈现出一代代鲁美人对鲁艺精神的承继,系统梳理了自延安鲁艺起至东北鲁艺、东北美专、鲁迅美术学院的几代鲁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史料文献的整理与呈现,展现鲁艺人传承鲁艺精神、坚持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践行“艺术为人民”的创作理念。
在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林看来,展览“让沉默画种重新焕发新的意义,能够给当代连环画创作者以新的启发”。据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本次展览项目负责人齐鑫介绍,展览从400本连环画里选了约100本加以呈现。彦涵的《翻身前后》呈现出一部人民翻身史,《独胆英雄白志贵》是古元任《东北画报》记者时创作的连环画作品,尤劲东画出《人到中年》的陆文婷所代表的普通工作者的美好情操……还有王绪阳、贲庆余笔下对《我要读书》的渴望,许勇、顾莲塘、赵奇描绘《嘎达梅林》的赤诚,李晨塑造《红嫂》的凛然——这些鲜明跃动的艺术形象,不仅是时代的注脚,更是人民精神图谱的永恒拓印。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沈嘉蔚、王兰的连环画《西安事变》,展览中能看到他们在创作中选用硬纸托底再画,在前期素材收集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照片并绘制大量速写,老一辈艺术家的认真可见一斑。”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副教授吕昊霖说。
从延安木刻的红色基因到新时代的丹青画卷,鲁艺人的画笔始终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脉搏上跳动。从东北鲁艺的烽火薪传,到改革开放的笔墨新章,一代代鲁美人将“艺术为人民”的信念注入笔尖、融入画纸。“我们选择回到延安作为本次展览的启航之地,正是为了在鲁艺精神的发源地重拾初心,让艺术创作的根脉再次深扎进黄土地的厚重历史中,是鲁艺人向‘文艺为人民’传统的深情致敬。”赵双丽说。
评论家董冰峰认为,浓厚的图像化、档案化氛围是本次展览的特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本展策展人蔡萌介绍,以“创作策展”方法呈现的这个展览,希望发现在“鲁艺—鲁美”的发展过程中未被深入研究的优秀艺术家,并希望拓宽观众对连环画的认知,将延安的精神、鲁美的价值、连环画的朝气传递给观众。他特别提到:“很多连环画作品出自艺术家青年时的手笔,带着一股子冲劲与朝气,不曾雕琢,反而更好。”
没有“科技”,全是“狠活”
“时代印记·为人民而画”展览不仅是一个连环画展览,还是一个俭约的展览——展厅外“站立”的很多“纸片人”,是不同年龄段观众都非常熟悉的连环画形象;步入展厅,瓦楞纸做的“时空舱”,立刻带领观众走入“鲁艺—鲁美”的时空。
展览中大量使用了瓦楞纸展柜和桌椅,材料环保、视觉清新,可以短时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如布展时一位工人所言,展览“没有‘科技’,全是‘狠活’”。“我们的设计用瓦楞纸等材料,在展览中呈现出‘陕北+东北’的气息。”展览空间设计师孙华说。据齐鑫介绍,展览希望呈现连环画与文学、电影、摄影等其他文艺门类的联系,“用连环画书籍的封底作展品图说,信息一目了然,减少人为设计的元素干扰,让展品的气息更加连贯”。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陈树中看来,展览中所呈现的大量连环画作品、创作小样、写生图、文字记录、照片、废稿、书籍、反转片等“需要处理的图像文字资料工作量非常大,也是对策展方的挑战”。
“重要的不是怀旧,不是纪念,而是启发。”蔡萌说。这些带给业界和观众的“启发”在延安首展后,还将巡展至成都、合肥、淮安、哈尔滨——这些地点都与1945年后鲁艺人在全国“开枝散叶”的过程相关——最后展览将“回到”鲁迅美术学院,以“时”“空”的双重意义呈现展览的“时代印记”。“每个巡展地的展场气场都不一样,我们要依据展厅、城市的人文属性来调整,因此将会呈现6个不同的展览——这些都是挑战。”蔡萌说。
在赵双丽看来,此次展览不仅是对“艺术为人民”初心的回望,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播种:“当文献研究连接起历史厚度与当代创新,当巡展足迹丈量着文化根脉与时代气象,我们正以实际行动回答着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命题。”
(作者:张亚萌)
南戏“如何画”?
琵琶记(纸本设色) 谢子静
近日,由温州市委宣传部、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主办,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承办的“戏从温州来:宋韵南戏——中国画创作研究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作为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和温州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展览邀请到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专家俞为民、一级编剧张思聪、一级美术师戴宏海担任学术指导,汇聚了浙江各地70余位艺术家的80余幅作品、近代画家关良先生的20件戏曲主题作品,以及温大师生团队创作的系列戏曲文创作品。“宋韵南戏中国画创作交流会”同期举办。
俞为民指出,南戏在北宋中叶形成的“戏文”体系,不仅开创了“生旦净末丑”的角色体制与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更构建了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核心美学范式。这种奠基性价值,使得南戏成为解读中国戏曲文化基因的密码——正如京剧、越剧等后世剧种虽历经流变,却始终未能脱离南戏奠定的表演体系与叙事逻辑。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毛建波则从地域文化基因的角度切入,分析温州“山海相济”的地理环境如何成为南戏的“文化保险箱”:封闭的山水格局保留了古戏台的活态演出传统,而温州的商业文明又孕育了戏曲文本中世俗化、生活化的审美取向。这种双重维度的考证,为展览确立了“从学术研究到艺术创作”的底层逻辑——唯有先厘清南戏“是什么”,才能回答“如何画”。
戴宏海提出,戏画不是舞台摄影,而是戏曲精神的笔墨显影。在他看来,戏曲的“写意性”与中国画的“笔墨性”存在天然共鸣: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是空间写意,画面中的“以线立骨”是笔墨写意,二者皆需在“似与不似之间”捕捉神韵。
浙江省画院人物画研究所所长罗小珊带领团队尝试突破传统人物画的窠臼,将工笔重彩与当代构成主义结合——如张驰在作品中以古戏台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古朴民居及参天古树,以没骨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高天宇则在作品中融合了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元素,将戏曲舞台、观众席和表演场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旨在重现宋代生活的韵味。这些创作路径打破了“戏画必画舞台”的思维定式,将戏曲的程式动作、服饰纹样、舞台空间转化为绘画的笔墨语言、色彩体系、构图法则。
策展方发现,年轻观众对《南戏人物谱》中的角色形象和水袖功表现出强烈兴趣,这印证了戴宏海所言“传统艺术的传承不是复刻,而是激活其内在的现代性因子”。当画家们放下对“还原舞台”的执念,转而聚焦戏曲中蕴含的情感共性(如忠孝、情爱、生死),作品便超越了地域文化局限,成为可被普遍理解的视觉叙事。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彭德以关良戏曲水墨画的当代接受过程为例,指出油画的写实性、版画的概括性、数字绘画的交互性,皆可成为南戏视觉传播的新载体。这种跨媒介思维,在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与浙江传媒学院的初步合作中已见雏形——双方正尝试将展览中的经典画面转化为动画分镜,以动态水墨重现“唱念做打”的韵律美。
在展览展陈方面,策展团队设置了“戏画打卡点”,邀请观众模仿画中人物姿态拍照,意外收获了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降低认知门槛,提升参与感”,正如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罗汉在研讨会上提到,拍卖市场对戏曲题材作品的青睐,本质上是文化符号的价值重估。当南戏从学术典籍走向视觉图像,从舞台表演变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化产品时,其传播半径便突破了地域与年龄的限制。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从来不是单向的“保护”或“创新”,而是在历史记忆与现代审美之间搭建桥梁。当毛建波说“戏从温州来,更要走向天下”时,所道破的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自信,更是对中华文明开放性的深刻体认。
本次展览分别从传承、演变、发展、转化和回眸等角度,探索了中国画与南戏的跨艺术形式融合,不仅是一次艺术成果的呈现,更是对传统文化当代生存方式的深度叩问,激起了对南戏文化传承中“根脉守护”与“创新破圈”的多维思考。当古老的戏曲基因遭遇现代视觉语法,当地域文化试图突破地理边界时,我们需要在历史纵深与时代语境中寻找平衡的支点。
谢子静系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院长,梁腾系雷竞技raybet官网入口美术馆运行中心主任
(作者:谢子静 梁腾)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创作探究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黑白木刻)戴政生 黄静
戴政生、黄静创作的黑白木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表现了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情况。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制定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农业六十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史实依据。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发扬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充满了正能量和精气神。
这幅宽5.1米、高3.4米的作品整体以重深色调为主、灰浅色调助力,形如一面墙,给人以浩荡而向上的观感。在这种“高、大、厚、重”中,创作者戴政生、黄静极力释放视觉空间的冲击力,以达到让图式“持续扩张”的效果。
创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戴政生来说有着异于常人的条件。他生长在雄浑壮美的巴山蜀水中,从小接触古朴的民间传统文化,四川盆地温润的地理环境滋养着他的心灵;渠江、嘉陵江蜿蜒清澈的河水陶冶了他的情怀;大巴山的厚重苍茫、长江三峡的险峻伟岸铸就了他的气质和秉性;大足绵延千年的石刻艺术、三星堆奇异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给他以滋养,让他的艺术创作具备独特的生命力。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塑造的多个人物,各具神形,可以说每个形象的原型在作者戴政生脑海里都有储存。这来源于他青年时代生活的体验,来源于他在四川省平昌中学任教时到大巴山地区写生考察的积累,来源于他在全国各地采风写生调查研究后的充实。而他插队时对村支书、村民、伙伴的记忆,也都成了他塑造人物形象的丰富资源。
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作品命题、构思的规定性,众多人物组织的复杂性,版画的语言塑造、翻版木刻、刀法创新、印刷等程序艰巨繁重,时时考验着版画家的脑力、精力、体力和对材料性能的掌控能力。创作过程中,素描木刻转换度、印刷合成精准度、持续工作劳动强度,是一道又一道必须迈过的坎。
因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沁润了戴政生和黄静的心力才智。素描草图是加法:在白纸上用笔和墨不断增加线条组成的灰色形体和空间,不断修改人物形象;木刻是减法:用刀刃不断去掉画面里没有内容的空白处,用刀痕组成只属于木刻形象的形体和空间。木刻以刀代笔,概括性强且不可逆。因此,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气呵成,不是一件易事。
在综合多种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后,戴政生力争让每一件黑白木刻版画都走进新的艺术天空。他把钢笔草图放大为素描全图,最终制作成黑白木刻版画的图式又是一种艺术上的蝶变。与版画相比,素描稿人物形象表情细腻、场景细节丰富,画面组合要“温和”得多。而在进行木刻的再创造上,又以刀法的粗犷、凝重、酣畅、留白,让画面富有视觉张力。其运用的“大刀阔斧”技法及锯齿运“笔”、阴阳交错的手法,是持续探寻黑白木刻大写意手法的表现。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动人之处,亦在于用黑白木刻语言塑造了不同人物的真实、亲切和自然的神态。男人坚实的身躯、小孩稚嫩的脸庞、老人期待的眼神,以及在温暖阳光下,严肃和谐的群众大会氛围,让人触景生情、过目难忘、思绪万千,画家以沉浸式的代入感还原了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
(作者:泥文)
岳黔山中国画作品展亮相石家庄
铁石身(纸本水墨) 岳黔山
岳黔山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他的传统笔墨功底深厚、审美意趣现代,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于写意画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精神。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河北省文联、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联合主办的“黔山墨境——岳黔山中国画作品展”巡回展第二站在石家庄市美术馆举行。
此次展览共展出岳黔山中国画作品82件,涵盖其近40年的代表性创作,既有如《太行云起》《云开太行》等气势磅礴、展现北方山川雄浑壮阔的巨幅山水;又有如《秋荷》《榴园清秋》等生机盎然、以大写意手法捕捉自然万物神韵的花鸟佳作。展览既是他创作成就的一次系统梳理,也是他艺术思想理念的集中呈现,同时折射出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学院生态和创作生态。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院长,他的艺术实践与教学理念紧密相连,通过在教学与研究领域沉潜问学,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中国美术事业培育了大批人才。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认为,岳黔山是一位富有文化理想和艺术信念的画家,多年来积极参与中国美协、中央美术学院组织的采风写生创作和研讨交流活动,自觉以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这次展出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他立足时代、勤奋耕耘、不断创新的艺术精神,也看到他不懈探索的丰硕成果。
中国美协副主席、河北省美协主席祁海峰认为,岳黔山既扎根传统,又充满现代探索精神。他的作品画面构图巧妙,大开大合,技艺精湛,体现出对绘画艺术的深刻理解,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更在精神层面上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作者:大海)
蒋长虹粉画作品捐赠展在苏州举办
我的路之二(粉画)蒋长虹
4月26日至7月28日,“春天的纪念”——蒋长虹粉画作品捐赠展在苏州杭鸣时粉画艺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共展出蒋长虹的121件作品,五彩斑斓的色彩描绘出世间万物的复苏与繁荣,近乎圆满地呈现了蒋长虹对粉画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独特见解。
蒋长虹(1964-2019年)于198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生前任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分为“当爱绽放时”“充满回忆的家”“沿路的风景”“我的灵魂在歌唱”4个章节,作品和文字资料皆源自蒋长虹遗孀王晓梅的慷慨捐赠,她捐出了蒋长虹生前精心创作的170件粉画作品。
“他是2019年春天去世的,但直到去世前还在创作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2018年病重时的创作,颜色特别灿烂,可他的生命却走向了尽头。所以我要把他的作品留在这个世界。他曾说自己的作品是‘奋斗之花’,他确实是在用有限的生命让‘奋斗之花’绚烂绽放。”王晓梅深情回忆。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杨文涛坦言:“蒋长虹的作品毫无做作的技法痕迹,而是彰显出生命的本真,恰似一位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少年,充满仁爱、和平、良善与平实。在他的艺术中,人们能看到一种纯粹的、不矫揉造作的美。”“蒋长虹的作品此前在杭鸣时粉画艺术馆举办的群展中展出过;我们以前做双人展、群展比较多,而此次展览也是我们举办的首个艺术家个展,王晓梅慷慨捐出的170件作品将鼓舞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投身艺术创作。”杭鸣时粉画艺术馆馆长叶蓓蓓表示。
(作者:德加)
图文:风雅服务艺术团
初审:石建林
终审:叶如芳